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2025年第十五期(总第888期)
最近,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寒假作文《旧轨还乡》在网络上迅速走红。
一篇中学生习作,缘何能如此出圈?是凭借写作技巧吗?并非如此,真正打动读者的,是这篇作文中饱含的真挚情感。
一篇文章即便 “全是感情,没有技巧”,照样能够触动人心;但倘若 “全是技巧,没有感情”,那就很难有可取之处了。真挚的情感从何而来?答案是日常生活。一篇文章的创作逻辑,不应是主题先行,而应是情感先行。当生活中的情感片段一点点沉淀积累,直至喷薄而出时,文章自然水到渠成。这样的文章必然动人,即便运用了写作技巧,那也是为情感的自然流露服务,而非为了炫耀。
当下,不少中学生作文水平欠佳,一提到写作文就犯难。他们与张潇冉同学的差距,不在于是否拥有一个遥远的故乡,而在于对生活是否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。许多同学从一开始接触写作,就将其当作考试训练,奉旨填词。这种写作初衷本身就错了,南辕北辙之下,越是努力,离写出动人文章的目标就越远。
写作必须基于真情实感,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收获真情,脱离生活,真情也就无从谈起。同学们不要只为应付考试而写作,而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,哪怕只是生活片段。当这些片段积累得足够多,随着对生活的感悟愈发深刻,好文章自然会诞生。写作不能偏离这条正道,若只想走捷径,单纯学习作文技巧,就会陷入应试写作的困境。正所谓 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。
或许有人会问,现在孩子的生活难道不丰富吗?除了文化课的课外班,还有科学、艺术、体育等各类课外班。如此丰富的经历,怎么能说他们没有生活素材呢?然而,这些经历大多带有极强的目的性。过度的功利性,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。审美和情感匮乏,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?
也有人疑惑,同样是初中生,为什么人家能写出爆款作文,自家孩子却不行。一方面,我们要承认个体天赋存在差异,但在基础教育阶段,这种差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家长应该给孩子留出更多空闲时间,允许他们发呆,做一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。只有这样,情感才有沉淀和发酵的机会,教育不能急于求成,不要总想着立竿见影。
还可能有人会说,如今是 AI 时代,何必还要费力写作?想要什么文章,AI 瞬间就能生成。确实,在创作格式化的实用文本时,AI 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。但我们要明白,人之所以为人,就在于拥有情感与思考,而写作是表达这些情感与思考的最佳方式,在 AI 时代,这一点愈发珍贵。
《旧轨还乡》这样饱含温情的作文在网络上爆火,反映出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,人们对抚慰心灵文字的渴望。但与其坐等他人的文字带来感动,不如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,并用温暖有力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。
我的视频号,持续更新中,欢迎关注。《古文观止》的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三十五讲,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、视频号,来听一听。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